首頁 法律專區 回上頁
2020-10-06
財富傳承(遺產、繼承)

遺產繼承流程七步驟,認識遺產處理的SOP、妥善規劃財產繼承 -蘇家宏律師

  • 蘇家宏律師
  • 財富傳承
  • 遺產稅
  • 拋棄繼承

下文將帶你了解遺產繼承流程七步驟,由全體繼承人協商何人繼承房地、負擔貸款,為了避免違約金、利息等損失,妥善辦理繼承是相當重要的,遺產繼承流程SOP總整理!

面對親人的離世,在情感上萬分的不捨,浮現在腦海裡的都是生活美好的畫面,有些人不願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,甚至希望一切事情維持原狀,家中擺設維持原狀、房屋維持現狀…一切都不想要改變。

其實,這份感情是永遠不會改變的。但是時間與法律早已悄悄的改變,無聲無息,甚至讓我們不知不覺,等到發現時已經來不及…。

 

遺產繼承流程七步驟示意圖-1

遺產繼承案例A

在全家人的眼中,爸爸是個成功的企業家,突然心肌梗塞過世後,大姊無法接受這個事實,要大家一切維持原狀,不准提到處理遺產的事情,三個月過後,收到許多債權人寄來的存證信函催討債務,花了不少時間整理後,才發現大家都沒有辦法繼續經營公司,爸爸留下的負債大於資產,要『拋棄繼承』已經來不及…。

遺產繼承案例B:

獨居媽媽很會理財,專門買房子出租後收租,租金付房貸後剩餘當生活費,當個聰明的包租婆,媽媽中風住院的期間,租金都按時進到媽媽的帳戶裡,媽媽沒有交代,過世後,弟弟提議說要先確認一下媽媽財產狀況,被哥哥姐姐罵了一頓,要求大家都不准進去老家,也不要提分財產的事。

等到大家心情平復去辦理除戶與面對繼承事實後,大家才看到早已被通知法拍房屋,發現房貸在媽媽住院期間都沒有繳,過世後沒有立刻處理,多付不少違約利息…。

遺產繼承流程七步驟示意圖-2

遺產繼承流程的步驟為何?親人走了,怎麼處理遺產?

首先我們要釐清,什麼時候「應」該處理遺產?

遺產稅的角度來說,在被繼承人死亡之日(簡稱:繼承時)起算6個月內辦理遺產稅申報,如果還需要多一點時間的話可以聲請延長一次3個月。如果沒有遵照時間報稅,除非結論是不用繳稅,否則遺產稅照樣要繳納,還有遺產稅額2倍以下的罰款,還有遲延利息要負擔。

民法繼承規定來說,在繼承時起3個月內要陳報遺產清冊給法院,法院也會要求繼承人登報,請債務人陳報債權,確認債權大致的範圍,未來以利清償債務與分配遺產。


債務大於資產狀況來說,在繼承時起3個月內要向法院遞狀辦理拋棄繼承,否則,就算只晚了1天也不能夠拋棄繼承,必須要在3個月內確認好是否債務大於資產?越早開始著手越好。


權利移轉的角度來說,當親人過世時,親人的財產權利就『立即』移轉給全體繼承人『公同共有』,法律上,繼承人概括繼承一切權利與義務。銀行貸款就由繼承人承擔、違約責任也由繼承人負責…相關權利義務的行使也要靠繼承人。此外,建議繼承人立刻進入遺產繼承流程與管理,以免發生小偷偷竊遺產,或是遺產缺乏管理使財產貶損,才能
讓逝去的親人在天堂安心。

應何時處理遺產?最佳解為立刻『管理』遺產,確認資產是否大於負債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辦完告別儀式後,會合法報稅、還債、分割(分配)遺產。

接下個問題,有房屋貸款該怎麼辦?

很現實的,人走了但是房貸還是要如期繳交,如果原本繳交貸款的戶頭仍然有錢,銀行會繼續扣款,如果沒錢,就會進入銀行催繳程序,就算發現人已經過世了,利息計算是不會停下來的。

當繼承人去銀行辦理繼承手續時,銀行會要求繼承人承受債務,並辦理相關異動手續,如果繼承人沒有確認好由何人承擔銀行貸款時,或是沒有繼續付房貸,銀行就會進入催收程序。

繼承人若是自行出售房屋通常價格高,分得的款項也會比較多;如果持續不理銀行的房貸催繳,就會進入法拍法律程序。繼承的房屋被拍賣除了要多支出訪律程序費用,還因為法拍房屋的價錢多數較市場行情低一些,繼承人反而受到實質的損失。

知道處理繼承的時間點,那麼怎麼處理財產繼承才好?

在沒有遺囑的狀況下,以下七大遺產繼承流程可以給大家參考:

1.妥善管理遺產(保管遺物、必要費用支出…等)

2.至戶政事務所辦理除戶

3.到國稅局或稅捐稽徵處調閱被繼承人所得、財產與贈與資料,並可查調金融遺產(109年7月1日起)

4.向法院陳報遺產清冊

5.向國稅局申報遺產稅

6.清償被繼承人債務

7.分配遺產(繼承人全體協議、法院訴訟)

遺產繼承流程七步驟示意圖-3


如果資產在海外的話,該怎麼去追查?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蘇家宏表示,由於海外資產不如國內資產有國稅局加以彙整,除非是繼承人生前有委任律師、會計師做統整的規劃,不然很難從『國稅局』得知海外資產,因為許多人並沒有向國稅局申報海外資產與收入。

因此,在沒有特別交代的情形下,必須從住家或公司的遺物內,翻查是否有海外的對帳單、交易記錄、匯款單…等等,詢問往來的財務顧問或私人銀行代理人,確認遺產狀況,確認遺產下落後,再依照各國法律所要求的手續辦理繼承。

 

※重要提醒:

    本文係依據當時有效之法律及相關實務見解做成,法律可能增刪修減,實務見解亦有可能改變或不再適用,且各案事實存有差異,故本文僅供參考,不得作為解釋之依據;如個人有法律問題,建議仍應依據各案具體事實,向專業律師諮詢。